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校园 > 正文

媒体校园

【媒体校园】吉林日报: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文章来源:


近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等连续刊文报道我校发挥中医药学科特色,助力大健康,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与成效。  

《吉林日报》原文如下:  

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于宁 通讯员 于瑶 罗瑛  

金素高阳美,秋浓硕果丰。欢庆六十载,齐话中医药。  

开学伊始,长春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格外热闹。校友回校见证学校发展变化,市民参观体验中医药标本制作、游览中医药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中医药魅力,体验中医药文化,尽情享用长中大精心制作的“健康大餐”。  

这份“健康大餐”正是长中大六十周年校庆开放日的主题活动,更是学校服务吉林大健康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健康吉林”“大健康”理念的提出,中医药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春中医药大学更是积极发挥能动性,在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造福人类健康和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  

对于长中大而言,过去的2017年称得上“科研丰收年”:  

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库落户长中大;  

由长中大承担“吉林省22县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等3个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题验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次设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在获准立项的40个项目中,就有长中大“人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大健康产品开发”和“中医药减少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应用的示范研究”两个项目。  

自2003年起,由赵大庆研究员带领的长春中医药大学人参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大健康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团队开始向人参传统功效、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领域发起攻关,从事人参传统功效、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等研究。学校集中科研优势,以人参研发为主攻方向,在人参入食品等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多项研究成果实现转化,为构建我省人参千亿产业带、打造吉林人参品牌,实现吉林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事实上,在长中大的校史中从不缺乏科研亮点。近5年来,学校依托获得的吉林省科学技术奖60项,其中一等奖就有3项,学校在国家北药基地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领军地位不断强化;与通化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与地方、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人才交流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学校在“药城”通化积极筹建新的教学区,并与修正、东宝、金马、敖东等大型技术型制药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协同创新,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帮助企业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  

长中大校长宋柏林说:“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引擎作用,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在促进我省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发挥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在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呈现新亮点  

2002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主体迁址净月潭畔。迁址后,学校秉承“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践行“多维、开放、经营”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增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药事管理、中药制药、康复治疗学等本科新专业,恢复和新增高职招生专业,形成了以中医学、中药学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引领”战略,汇聚了一批有力支撑学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实施“国医大师、国家名老中医培养工程”“百名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梯队。  

学科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学科建设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近年来,长中大紧密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对接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增设了中医康复、康复治疗学、全科医学等新兴专业。优化校内外资源,组建成立了新的康复医院和健康管理学院。坚持以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开展了培养中医师承人才的任继学班,实施“读经典、跟名医、做临床”教学实践模式,成功申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工程建设项目,构建起多元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日趋完善的学科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形成了长中大特色的良性循环,成绩纷沓而至: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审核式评估、专业认证等;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9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建校60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6万余名中医药人才,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医疗骨干、产业精英、管理人才、创业典型,为推进我省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提升中医药的整体实力、健康吉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传播、医疗辐射迈上新台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健康理念的认识日益加深,中医药这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显现出越来越浓厚的民族原创特色和国际发展优势。作为我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院校,长中大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医疗辐射不断创新、积极作为。  

引进来,走出去。长中大除多次主办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外,还与东北亚及域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组织派出4批援外医护人员、多名学者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多名学者参与省、校组织的国外访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多批学生访问团赴境外开展交流活动。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海外学生教育生源国家和地区数量稳步增长,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2017年3月,长中大再次创新载体,搭建起国家东北亚中医药传播发展基地。基地建立一年间,有效地整合了东北亚地区的中医药资源、提高了中医药学科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对外传播发展的步伐。  

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学科辐射度,锐意进取的长中大从未停止过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全面发展的脚步。  

学校把附属医院事业作为学研产一体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中医药学科的特色,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建成了两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重点研发平台和国家临床基地,根据健康吉林建设的人才需求,利用国家和省政府各类人才计划,制定并实施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多种形式,为省内相关制药企业高管提供培训。作为我省中医医疗机构的龙头,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推进医联体建设,支持和帮扶珲春中医院、通化中医院等地方医院建设,拓展战略布局,新建设了烧锅镇医院、国医馆医院和联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如今,在净月开发区,长中大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大厦已拔地而起,其以中医未病干预和中医康复(包括中医养老)为特色,必将为吉林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而学校红旗附属医院主要开展慢病中医诊疗服务,附属经开医院还将升级为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加之附属传统诊疗中心等,多家医院齐头并进,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在维护百姓福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了新的发展,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