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城市晚报》报道我校瞄准大健康产业,助力吉林经济社会发展。

原文如下:
长春中医药大学创一流大学打特色牌
瞄准大健康产业 助力吉林经济社会发展
长春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8年,是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事业蓬勃发展,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获评全国文明单位、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等称号。学校以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了特色、贡献了力量,现已成为吉林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研发基地和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服务基地。
瞄准大健康产业
打造健康吉林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中医药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医药健康产业是我省新兴的支柱产业,多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我省大健康产业建言献策,为打造“健康吉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打造智库品牌,是新时期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学校着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原校长王之虹在国内较早地倡导发展健康产业,并提出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写入吉林省“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学校积极以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建设为重点,建设新型智库机构,每年承担多项政府委托项目,取得丰硕成果。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都有研究成果被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采纳,并成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通过举办“吉林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专家论坛”、“国际医学教育高端论坛”、“中医药教育校长论坛”等高层论坛,发挥了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等作用。
2017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启动实施“三服三提升工程”,其中一项是“走进社区(乡镇),服务民众健康”,旨在发挥学校的中医药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对接民众健康需求,服务健康吉林和幸福长春建设,以更好地履行大学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长春中医药大学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便利的原则,在长春市区内陆续选拔了100个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同时整合学校专家资源,动员师生积极参与,组织了100个服务团队与服务基地对接。定期组织师生赴社区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养生、医疗咨询等服务活动,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助力地方经济
着重打好“北药牌”
吉林是医药资源大省、医药产业大省。学校以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点学科为龙头,以中医药优势病种为重点,以长白山药用资源的基础与开发研究为特色,围绕长吉图区域发展战略,针对我省医药产业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与省政府共建吉林省人参科学院等,构建了多个项目研发平台,开展了中医药科技产业多学科、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联合攻关,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人参进入食品、中医药治疗心脑疾病方面,大力攻关,逐步形成特色。
走学研产相结合之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办学特色的总结。围绕“北药基地”建设,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从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地方资源研究入手,解决医药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新药开发促进地方医药企业发展。学校研发的数十种中药新药通过学研产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化。学校科研成果镇脑宁、肺宁冲剂、颈痛灵、颐和春等知名品牌,创造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学研产相结合,提高了学科建设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学校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长效合作机制,与通化市、白山市人民政府开展医药健康产业合作,与紫鑫药业、修正药业、敖东集团等大型医药企业及知名康养机构的合作,达到了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目的。在服务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中发挥独特优势,牵头完成了吉林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作为人参新资源食品研究牵头单位,为推动人参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关键技术支撑作用。
从教学到科研
长中大领航人才培养
多年来,学校发挥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紧紧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增设了康复医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增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康复治疗学等新兴专业,为地方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个性突出、适应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形成了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中医药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区域医药资源、产业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和就业场所,形成了学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人员整合、成果互用,全面合作。
发展健康服务业,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形成过程中,积极开展理论研究、趋势预测,提出政策建议。面向健康服务业,与高职高专院校合作,通过“3+2”“3+3”等形式,着力培养能够适应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开展中医保健服务的适应技术规范与推广等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探索开展健康服务业的实践,学校建立了“治未病”中心,以附属医院为主体,建设本部、二部、传统诊疗中心和脑病康复中心,建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附属第三临床医院,推进医联体建设,建成了烧锅镇医院、国医馆医院、联影医疗影像中心等,在健康服务业领域寻求新的突破。
文化引领
有温度也有深度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以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觉、自信,发挥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区域辐射作用明显,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入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新校区建设中,积极打造文化校园,建设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馆、继学书屋、五运六气示教馆等文化场馆和杏林春暖、橘井泉香、八卦广象等人文景观。通过树立文化理念,形成了“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为学校文化注入了精神灵魂;通过文化阵地场所建设,为学校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通过开展保健体育活动、公众服务活动,通过国医大师任继学、刘柏龄、王烈等名师引领,培育文化人物,为学校文化打造了人文标志;通过大学章程建设,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文化提供了措施保障。学校还实施校园开放日、博物馆日等面向公众的中医药文化参观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义诊咨询、健康讲座等送医送药活动;推进中医药文体活动,普及太极拳、大雁气功等保健体育项目;在境外开办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发展中心、中医孔子课堂,促进中医药海外传播。
与此同时,学校还发挥中医药专业特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融合,启动实施了“杏林青马工程”“三服务三提升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工程”“五五廉洁教育保护工程”等四大工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吉林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品牌,成为一面旗帜,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也是该校结合新时代要求,对“杏林青马工程”更高的引领和补充,这在全国是首创,对于该校联合校内外优势力量,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学校影响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