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校园 > 正文

媒体校园

【媒体校园】《新文化报》:成立省内第一个“支架人生俱乐部”让心脏病患者放下心理负担 找回生活的快乐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7日    文章来源:


11月27日,《新文化报》报道大篇幅报道2018年度感动吉林7号候选人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孟晓萍坚持理想,组建省内第一个“支架人生俱乐部”,附属医院也成为全国心脏康复培训基地的示范点的感人事迹。   

7号候选人孟晓萍

身份: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年龄:63岁   

推荐理由:

从心内科的医生岗位退休后,坚持自己的理想,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组建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康复一体式工作团队,添补了吉林省内心脏康复领域的空白,并让该院成为全国心脏康复培训基地的示范点。   

患有心脏病的人,尤其是做过支架的患者,大多心理负担很重,为了让这些人从担忧中走出来,重新快乐地面对生活,孟晓萍组建了“支架人生俱乐部”,帮助心脏病术后患者“过好支架人生”。   

除此之外,孟晓萍还经常带着工作团队的大家做公益,每年都要组织戒烟活动,经常到社区义诊、义务讲座,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身边人评价:

从我母亲那会儿,就非常信任孟教授,母亲走后,我也得了心脏病,就直接来找孟教授,因为信任她这个人。   

——患者赵国光   

孟晓萍和她的团队特别热情,心脏康复中心不像医院,更像一个大家庭,每天都让人很快乐,彻底解除了我所有的心理负担。   

——患者刘先生   

人物语录:

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片,第三是手术刀。没有语言的医生,不能和病人交流的医生,不是个好医生,起码不是一个让病人相信的医生。心脏康复是温暖医学,是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性。   

最近,有位医生因为做声带手术,坚持用写字板与患者交流,这样感人的一幕在网上迅速传播,这位不小心成为“网红”的医生叫孟晓萍,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走进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3楼,这里便是孟晓萍的团队所在地,3年前,这里刚刚起步,如今,心脏康复中心成为了这家医院的一个特色,中西的完美结合,让一个又一个心脏病患者重获新生。   

梦想

做好心脏康复领域

孟晓萍退休后,接受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邀请,来这完成10年前在美国接触心脏康复领域时萌生的想法   

10年前,孟晓萍从美国进修回国,怀揣着一个梦想,作为特殊人才回到了她原工作单位吉大二院心内科工作。“当时,我在美国就接触了心脏康复这个领域,很想把‘心脏康复’带回国,回国后大干一场。但当时,中国在心脏康复方面还无人重视,几乎是个空白。” 得了心血管疾病或心脏病的患者,术后按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是少运动或是静养,很多人都不敢动,小心翼翼地走路,特别是安了支架的患者,术后根本不敢运动。   

孟晓萍的初衷就是让这些心脏病患者能够运动起来,让他们的心情好起来,但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她只好在自己心内科的医生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10年时间,她拥有了一大批的粉丝患者。   

2015年,孟晓萍正式退休,她受邀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组建心脏康复中心,孟晓萍经过调研,并结合美国过去心脏康复的历史,认为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康复中心一体式是现阶段推动心脏康复最好的模式,所以孟晓萍组建了现在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中心,完成了她怀揣了10年的梦想。当时,身边人都劝她,都这个年龄了,别再拼了,即使想继续干,接着做心内科医生,挣的钱不是更多嘛。当时的孟晓萍没听任何人的劝告,毅然地接受邀请,来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始完成自己10年前的梦想。   

刚开始时,孟晓萍的心理落差很大。以前在吉大二院出门诊时病人排着队等号,可初到这里,她第一次出诊,一上午仅来了一位病人。见到这位病人后,孟晓萍就问:“你怎么知道我的?”病人说,“我不知道你,看到走廊里的照片就挂了你的号,你给我把把脉吧。”孟晓萍当时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是西医,不会把脉,您还是换别的医生吧。”孟晓萍把这个事儿当笑话讲给别人听,她说,来这里看病的都是奔着中医来的,而她恰恰是搞西医的。   

治病

心脏康复中心成立

第一天就来了11个患者住院,原本医院只配备4套被褥,护士长只好到各个兄弟科室借被褥,来的患者都是孟晓萍多年前治疗过的。   

2015年9月1日,孟晓萍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中心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孟晓萍给自己定下了个目标,3个月后一定要打开局面。让她没想到的是,中心成立的第一天,就来了11个患者住院。原本医院只给她配备了4套被褥,护士长只好到各个兄弟科室借被褥,一周后床位全部住满,来的患者都是她多年前治疗过的。   

自打退休后,来找孟晓萍看病的病人并没有间断,很多人打听到她到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便追到这里看病。孟晓萍在中医医院里,愣是开辟了一块西医疗区,心脏康复也在那一天正式落户吉林省,从此也添补了我省心脏康复领域的空白。   

3年来,她将吉林省内唯一一家心脏康复中心做成了示范标杆,全国及国外一些医疗团队经常来参观学习,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还成为了全国心脏康复培训基地的示范点。   

孟晓萍将心脏康复中心做得有声有色,病人也是口口相传,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赵国光是孟晓萍的忠实“粉丝”,和孟晓萍的相识还要从他母亲说起。“有一次,母亲心脏病住院治疗,一直不见起色,病情还越来越重,我甚至准备好了母亲的寿衣。”赵国光说,无意中他得知了孟晓萍,便将母亲送到了孟晓萍那儿,经过一周的治疗,母亲病情有了好转,一个月后就出院了。就因为这,赵国光的母亲将孟晓萍当成救命恩人,从那以后,母亲每年都会到孟晓萍这里做调理,母亲一直活到了91岁,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孟晓萍的医院里安详地离开的。   

母亲走后一年,赵国光也出现胸部不适,当时他放弃公费医疗条件,毅然来找孟晓萍,两次支架手术都因身体特殊条件而失败,最后孟晓萍给他制定了保守治疗方案,每周都来做康复治疗,一年下来,赵国光觉得身体越来越好,以前不敢动,现在每天都要走一万步,有时候还能爬上11层的楼梯。   

疗心

成立“支架人生俱乐部”

“支架人生俱乐部”队长刘先生之前身体哪难受都怀疑是心脏出了问题,每天都活在恐惧里,经过半年的心脏康复,他不但重返工作岗位,现在还能自驾旅游。   

患有心脏病的人,尤其是做过支架的患者,大多心理负担很重,似乎随时等待着死亡。孟晓萍觉得心理治疗更加重要,为了让这些人更快乐地生活,她成立了省内第一个“支架人生俱乐部”,目前俱乐部成员达到500多人,孟晓萍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徒步、文艺演出、做公益……这些活动让很多失去生活希望的人,又重新找回了快乐。   

刘先生是一位做过5个支架的患者,支架手术后,他一度焦虑、抑郁,不敢活动,不能工作,每天躺在床上,吃饭、喝水、吃药都由爱人送到床边,身体哪难受都怀疑是心脏出了问题,甚至有一天打了两次120急救,担心支架堵塞或坠落,每天都活在恐惧里。一次偶然,刘先生在网上得知了孟晓萍的心脏康复中心,于是前来治疗,经过半年的心脏康复,刘先生重回生活的舞台,不但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现在还能自驾旅游,改变非常大。刘先生现在是“支架人生俱乐部”的队长,他说,孟晓萍和她的团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现在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心理上彻底有了改变。   

为了让心脏病患者术后解除心理负担,孟晓萍坚持用心服务,她倡导一个团队为一位患者服务。对于入院后的每一位患者,她都要组织一个团队为这位患者做好服务,会单独为患者开课,讲明支架术后的注意事项,为每一位患者制定“私人运动”计划,每一天她都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很少休息。   

不久前,孟晓萍做了声带手术,仅仅休息了两天,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不能说话,她又要与病人交流,才想出了用写字板和病人交流的方式,这也让她不小心成了“网红”。“我从来没想过要出名,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孟晓萍说,她做的是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儿。   

孟晓萍的团队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36岁。孟晓萍对团队要求很严格,甚至要求他们早晚交班时要用英语,每周用英语查房。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很别扭,英语说得很不流利,可慢慢地,英语交班汇报病例成了每个人的习惯。为了锻炼大家的英语水平,孟晓萍还在中心内组织英语竞赛,之所以让大家学习英语,孟晓萍说,这也是为了提高团队整体水平,中国的心脏康复水平还远远不如国外,所以要多出去走走,与世界接轨,而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走出去的准备。   

(记者冯艳)

 

【关闭】